发布时间:2025-05-23 16:26 来源:沾益区龙华街道 作者: 浏览次数:565
从闲置楼房变身“致富工坊”,从招商签约到投产不到两周时间,沾益区龙华街道创新打造“龙华益家乐”家门口务工车间,以“党建+就业”模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这个集电子制造、党群服务、儿童托管于一体的就业综合体,让群众实现“楼上带娃、楼下上班”,蹚出一条“益家、益业、益小”的民生保障新路。
红色引擎驱动项目“极速落地”。龙华街道党工委将家门口务工车间列为“书记领办”重点项目,构建“三级联动”推进机制。街道党工委书记亲自挂帅,组建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彭家营党支部书记张友林化身企业工作业务“指导员”和政策宣传“服务员”,既精准对接生产需求,又上门宣讲就业政策,实现“支部建在车间、服务嵌入生产”。在党建赋能下,沾益鸿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4月3日注册、11日投产,8天实现了从“纸上协议”到生产线机器轰鸣运转的快速转变,展现出惊人的“龙华速度”。
闲置资产激活就业“立体空间”。面对辖区内沉睡的资产,将彭家营村级活动场所2至5楼打造成多功能就业阵地。2楼设一期务工车间,引入笔记本电脑极细同轴线生产线,产品主供戴尔公司;3楼预留二期车间空间待扩容;4楼打造“一小服务站”,内设游乐区、自习室,为儿童提供学习娱乐空间;5楼设置党群活动室,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这种“生产+托育+治理”的垂直布局,使80名群众实现“15分钟就业圈”,人均月收入超3200元,有效激活了闲置资产的价值,拓宽了群众的就业渠道。
弹性机制破解“带娃难”痛点。针对大部分员工为育儿妇女的特点,车间推行“弹性工作+亲子托管”组合拳。6天8小时工作制允许灵活调班,配套200余平方米儿童活动空间,内设桌椅和游乐设施,可供孩子自主写作业、做游戏和简单运动,实现学龄儿童“放学即入托”。“现在既能月挣3000多块钱,又能盯着娃写作业,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宝妈李姐的感慨道出群众心声。
多元举措构建“长效发展”格局。为巩固“小车间”撬动“大民生”的成效,龙华街道启动“家门口就业”提升行动,加快龙华“益家乐”二期建设,扩容务工车间至200人就业规模,进一步释放就近就业潜力;大力实施“归雁工程”,充分发动乡贤动员返乡能人回乡创业,积极培育集中供餐、子女托管等各类“微主体”,为务工群众提供更加全面、贴心的服务;深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推动党组织进驻车间实现全覆盖,确保项目“建得起、稳得住、发展好”。
从空置办公室到幸福生产线,从“家庭主妇”到产业工人,龙华街道用党建“绣花针”穿起民生保障千条线。这个让群众“出家门进厂门、带娃上班两不误”的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宝妈群体就业难题,更探索出“家门口共同富裕”的新路径。随着二期项目的推进,“小车间”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大文章”,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收获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