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曲靖市人民政府

今天是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登录繁体中文支持IPv6

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 乡镇信息

要闻动态

乡镇信息

“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沾益白水中心小学原校址建成80周年

发布时间:2019-05-23 11:15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13690

2012年5月白水中心原小学校址被列为云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收入《云岭遗珍》一书中,2013年5月曲靖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曲靖市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白水镇积极争取,通过多部门合力,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使其发挥出应有的革命传统教育功能,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

  白水中心小学原校址建设情况 白水原中心小学校址不仅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代表,还是沾益一处重要的近现代建筑史迹。该建筑的建盖者樊子愚,其人早年从事经商,家境富裕,由于受中共地下党员樊子诚的影响,樊子愚倾向进步,多次出资资助革命,中共地下组织曾在此召开多次重要会议,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以此为据点掩护革命群众,转移进步学生,组织革命群众进行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

  文物基本情况 白水中心原小学校址位于曲靖市沾益区白水镇中心村委会,距离区政府所在地34公里。该建筑建于1939年,总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海拔高程2215米。该建筑坐西朝东,宽26米,长43米,由52间两层土(砖)木结构围成的, 整个建筑由左厢房,倒座、正房组成,中间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天井,四角又各有一个面积较小的天井。厢房、倒座、正房由回廊连接,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浑然一体。属典型的“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建筑,建筑风格独特,属滇东北地区独有,且保存完好的建筑。1941年完工并开始招生。1991年,由白水镇政府和中心村委会筹集资金11万元将原来的土墙翻新为砖墙,旧板瓦换成新筒瓦。2003年筹集7万元对墙体进行粉刷。

  “四合天井”文物构造 中心原学校址的屋顶以青色板瓦覆盖,结构简洁明快,为小式硬山顶,屋面向外侧的一面,短而陡,向内侧的一面则长而缓,坡度小,出檐深。这种屋顶设计有利于院内雨水的收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水不外流”的风水观念,更重要的是内侧屋面出檐深远,有利于院内上、下回廊的遮阳避雨,该建筑梁柱结构简单朴实与屋顶协调一致,浑然一体,院内回廊上的柱脚均垫有柱础石,墙体则为夯土筑成(后有局部地方改用砖彻体),房屋基础以条石彻成,高出地面,既有利于屋内防潮,又能防止墙基被雨水浸蚀,天井地面低于院内回廊,用青石铺彻。

  从白水中心原小学校址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结构,可以看出该建筑的建筑形式源于北方四合院,但又与中原地区传统四合院有所区别,具有鲜艳明的地域特色:沾益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受西南季风影响,一年之中五至十月为雨季,雨季时气温高,多雨湿润,十月至来年四月为旱季,旱季时气温相对低,干燥多风,原中心学校屋顶内侧出檐深,有利于天井的遮阳散热,上、下回廊不仅作为整个建筑的联络通道,在雨天还可作为居住者活动的场所,夯土筑成的墙体厚实,有利于冬天室内的保温。该建筑在整体布局上,由正房、租房,倒座围合而成,平面布局方方正正,体现了四合院的主要特征,但是在主体建筑的东西南北四个角,又各有一个面积较小的天井,这四个小天井分别作为厨房、厕所、圈舍、仓库使用,这种功能分区既满足了居住者日常生活的需要和生产劳作的需求,又保持了院合干净,整洁,保证了建住日常起居的卫生条件。 北方平原地区的四合院多为一层砖(土)木结构原中心小学校址为两层土 (砖)木结构建筑,这种建筑形式适应了沾益多山少平地的地形特征在有限的土地上尽量扩大了建房者的居住空间,满足了建房者的居住需求。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加之自然风蚀、年久失修等原因,白水中心原小学校址四合院内有部分栏杆破损、房屋的瓦屋面散乱、二楼多处漏水严重致使部分楼板潮湿腐朽、墙体部分断裂、先盖瓦破损严重、房屋上的油饰严重脱落起壳、线路老化等问题。为确实保护好文物,根据白水中心原小学校址的实际情况,为保护好中心革命据点活动场所中心小学旧址,白水镇镇党委、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后,决定修缮、保护老校址和新建一个中心革命据点斗争史展览室,通过积极对接市、区部门,争取修缮资金,白水镇中心村委会自筹资金16万元,白水镇政府补助资金10万元,曲靖市文化体育局补助资金10万元,精心组织施工,在不改变古建筑的原貌、结构的基础上,遵循古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白水中心原小学校址进行抢救性维修,于2017年5月开始修缮,修缮工程共计投入63万元,经过5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修缮和中心革命据点斗争史展览室布展,2018年进行院内绿化,截至目前,修缮工程已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