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5 15:18 来源:曲靖市沾益区林业和草原局 作者: 浏览次数:1080
沾益区地处珠江源头,国土面积422万亩,其中森林面积215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41.51%。近年来,沾益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曲靖市“一中心一样板两区”奋斗目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搭建“智慧林业”平台,积极推进国土绿化,因地制宜发展林草产业,全面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全力筑牢珠江源头生态屏障。
一、智慧赋能,筑牢森林屏障。紧扣省、市林长制要求,整合护林员、省巡林、市防火预警及珠江源保护区管护系统,打造智慧林业平台。运用无线电台、高位鹰眼、卡口摄像头等手段,在26个重点林区、80处敏感区域布设视频监控27套。2024年通过动态监测与智能分析,精准发现并快速处置野外用火1起,实现林草湿资源全天候、立体化智慧守护。
二、网格精管,提升护林效能。以各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为管护责任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单位114个,划分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区487个,按照每3000—5000亩管护面积配备1名护林员的标准,共选聘487名护林员。通过定期召开生态护林员培训会,详细讲解和现场演示“生态护林员APP”“林长制APP”安装、登录、巡护及上传轨迹等操作,统一护林员巡护着装、装备、职责等,实时动态监测护林员上线履职情况,实施月度通报制度,促进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从传统的“人防”模式向“技防”与“人防”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三、科学植绿,扮靓城乡底色。以林长制为引领,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近郊森林围城、远郊森林护城”生态格局。坚持适地适树,科学种植经果林、景观林、生态林。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3个、省级55个,建设义务植树基地12个,植树113.2万株(765亩),完成石漠化修复5.05万亩,有效拓展绿化空间,提升绿化质量,实现森林面积、蓄积、质量同步提升。
四、林下生金,激发产业活力。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向林下空间要效益。依托丰富森林资源,围绕打造“珠源药材”品牌,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破解粮经争地矛盾,实现土地高效利用。重点建设煜欣、希美康等示范基地,推广标准化种植和产业化模式,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形成“建基地、兴产业、富百姓”格局,打通“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新路径。
五、联动执法,凝聚法治合力。创新建立“林长+检察长”、“森林警长制”机制,强化与公安、检察机关协作办案。完善林草行政执法司法体系,健全跨区域、跨部门联动及行刑衔接机制,形成法治保护合力。对涉林刑事案件,移送公安后由检察同步监督;对涉林非诉执行案件,商请检察监督支持,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2024年移交案件15件,指导办案57件,涉及林地86.28亩,处罚88.7万元,收回林地80亩,有效震慑违法行为。
六、健全机制,守住安全底线。始终坚持健全机制,抓实抓细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一是建强“1+2+3”队伍体系。“1”:区级整合多部门力量,组建50人专业扑火队。“2”:乡镇(街道)建立不少于15人的半专业扑火队和不少于50人的预备队。“3”:村(社)组建5—10人摩托车初发火处置队、临时护林员队伍、乡村干部巡查检查队。二是健全“一卡一台一哨”火源监测机制。每个卡点配备专门队伍,着防火马甲,配备登记册、小喇叭、火源收集点,发放宣传册并督促签订《防火承诺书》,对入山人员信息详细登记,全方位管控火源。瞭望台(哨)配备对讲机(电台)、望远镜和记录本,实行24小时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确保火情早发现、早报告。三是建立“12346”响应机制。遇火情村级处置队10分钟到位、20分钟处置初发火,乡镇半专业队30分钟到场,周边乡镇增援40分钟抵达,区级专业队60分钟驰援,实现了科学应急响应,打通快速处置通道。
下步工作中,沾益区将进一步压实责任、强化管理、创新手段,扎实做好林长制各项工作,推动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和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