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公开 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5-02-20 15:02 来源:区文旅局 作者: 浏览次数:2261
沾益山接乌蒙之险,地控黔蜀要冲,山川秀美,珠江发源于此,交通便利,是云南东部的交通枢纽。秀美宜居的珠源大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存繁衍。上世纪80年代,在珠江源源洞发现的距今五千年至一万年的珠源人下颌骨化石、在德泽小柳树蜂子洞遗址发现的鬣狗头化石和剑齿象臼齿化石、在德泽大石洞遗址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骨骼化石、播乐乐利草山洞发现的石锛,这些发现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在珠源大地过着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生活,人类文明的曙光在珠源大地出现。
自秦汉以来,五尺道修通之后,沾益就是云南乃至东南亚进入内地的交通要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自元代后,滇黔古道正式由官方确立,这条古道就是普安路,也称东行古道。五尺道和滇黔古道交汇于沾益,使沾益成为明、清时期内地进入云南的必经之地,沾益作为云南古代交通枢纽的地位自此形成。各种文化在这里融合发展,经过2000多年的沧桑岁月,沾益积累和沉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驿道文化。今天在沾益区遗存的五尺道九龙山段含毒水石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松林古驿城(全国传统村落)、滇黔古道白水段(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滇黔古驿道新海段、滇黔古驿道小塘段,炎方驿旧址、白水驿城以及太平桥、黑桥、新桥、长锁桥就是驿道文化的历史遗迹。
我国大旅行家徐霞客不畏艰险,于明崇祯十一年,两次进入交水(今沾益)寻找珠江正源,考察结束后,写下了《盘江考》一文,明确指出了南盘江发源于沾益炎方驿。徐霞客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永留珠源大地,为珠江发源地的定源提供了科学依据。2017年,沾益区精心组织,将“珠江源”、“ 新桥”成功申报为徐霞客游线地理标志地,珠江源被认证为标志地的自然遗产,新桥被认证为标志地的文化遗产。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地区成为了抗战大后方,沾益的交通地位凸显,先后修建了铁路、公路、输油管道,沾益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交通枢纽,飞虎队一部2000余人进驻沾益,在沾益区境内留下了大量的抗战遗迹:沾益飞机场旧址、玉林山美军招待所旧址、国民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辕指挥所(金斗寓)、空军第四航空总站旧址、远征军电台指挥所旧址(娄家大院)和昆叙铁路遗址。沾益籍词作家桂涛声创作了《在太行山上》、《歌八百壮志》、《送棉衣》等脍炙人口的歌词。这些歌曲对唤醒民众、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宣传抗战军民的英勇事迹起到了巨大作用,至今仍在海内外被人们所传唱。
1935年4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沾益;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途经沾益。红军二过沾益,留下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现在,沾益区留下了红军二过沾益的历史遗迹有:李官坟红军烈士陵园、王官营红军烈士陵园、遵化铺红军墓、松林红军长征纪念碑及红寨红军长征纪念碑。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遗迹则有:播乐起义纪念址、玉林山烈士纪念园。这些历史遗迹已被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沾益区现居住有汉、回、彝、苗等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珠源文化,因此,沾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彝族的叠脚舞和雀比舞、苗族的芦笙舞、回族的大刀舞、汉族的跑方、祭水及洞经音乐等都在这片热土上传承和发展。由于地处交通要冲,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沾益呈现出丰富的饮食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美食,如圆子鸡、辣子鸡、糊辣鱼、沾益小粑粑、白水酸菜、烧饵块、沾益卤面等,这些美食不仅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还受到外地游客的青睐。
驿道文化、(徐霞客)探源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是沾益天赋异禀的文化资源。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以及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是沾益地域文化的特质,利用和保护好沾益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增强沾益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凸显沾益乡村振兴的特质、提高珠江源的知名度,丰富珠江源旅游的人文内涵有着积极作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沾益天生坝水电站